因為日前看到朋友分享一篇關於日本女星森川葵的文章,忽然覺得和之前所閱讀的心流有些相近,雖然心流通常發生在具備適當技能的狀況,但我覺得森川葵應該是對於自己的精神能量(注意力)有相當的掌握,當然再加上她本人應該智商與身體能力都十分優異,所以才能有如此驚人的成果,而我也趁著興頭上把第三章讀完,來快速分享一下,明天可能得花一整天在咖啡廳刻我的網頁了!
樂趣與生活品質
「所有影響生活滿意度的因素中,一個人的經濟狀況是最不重要的。」
節錄自《美國人的生活品質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如何變得幸福?」是所有人都會思考的一件事,而策略則有以下兩點:
- 改變外在環境,以符合我們的目標
- 改變體驗外在環境的方式,以貼近我們的目標
幸福有一部份取決於安全感,以安全感為例子,第一個策略就會是:買槍、加強住家、僱用警衛 …等改變外在環境的方式,以符合我們「安全」的目標,但這樣做的問題在於,如果我們不控制我們的意識,那這份對於「安全」的要求就會不斷提昇,如果我們放任這份意識上的恐懼持續蔓延,即使我們買了一座小島、僱了一團僱傭兵也沒辦法達到那「永無止盡」的對於「安全」的目標。
因此我們需要配合第二點,改變我們體驗外在環境的方式,理解到我們不可能擁有「絕對的安全」,明白風險是不可避的,那這份缺乏安全感的恐懼便不會對於幸福造成太大的影響。
自評:其實就是不要執著於改變外在環境來切合自己永無止盡的欲望,老是想著要買名車豪宅,那麼只會對自己的工作感到痛苦不堪,雖然經濟條件也會影響幸福感,但它並不是必要條件,不可能每個人都富可敵國,在吃飽喝足的狀況下,只要能控制意識,不讓欲望漫無目的地擴張,我覺得這樣就更貼近「幸福」了。
享樂與樂趣
「… 我要的是那種買賣雙方鬥志、討價還價,想要用機智和口才扳倒對方的樂趣,可是她竟連眉頭都沒皺一下 …」
by 經營古董店的老先生
「享樂」是指一個人意識上的資訊告訴他,生物需求或社會制約的期待已獲得滿足,美味的食物、舒適的沙發、好看的電影,乃至於刺激的床上運動,都是一種享樂。
享樂在身體需求造成精神熵(精神失序)時,能提供我們恢復平衡的經驗,讓意識保持秩序,但享樂也只能維持意識秩序,而不能創造秩序。
「樂趣」則具有向前發展的特性,會帶來新鮮感與成就感,勢均力敵的比賽、閱讀並獲得啟發或完成某個困難的工作皆是樂趣,這些經驗當下可能不如享樂愉快,可能伴隨著身體疼痛、精神耗盡等等,但事後回想起來便會是一種充滿樂趣的經驗,而且和享樂不同,我們獲得了成長,換句話說:我們變得更複雜了。
兩者之見的不同也很明顯,享樂總像過眼雲煙,也不會讓人有所成長,唯有面對挑戰性的新目標,並投入大量的精神能量,才能提高一個人的複雜性。
樂趣的元素
作者找了許多不同領域、不同民族的人研究「什麼樣的狀況下,一個人的經驗才能充滿樂趣」,以下是作者整理出「樂趣誕生的八大要素」:
- 從事一件艱難,但是有機會成功的事
- 必須全神貫注地執行
- 有明確的目標
- 有立即的回饋
- 因全神貫注,乃至於忘卻平時的擔憂與挫折
- 讓人覺得對自己的行動有掌控權
- 進入忘我境界,但心流結束後會再度出現並更趨強烈
- 對時間的感受會受影響
接下來將對這八大元素逐一說明。
有技能需求的挑戰活動
「與他人搏鬥可以增強我們的心智、磨練我們的技能。我們的對手也是我們的助手。」
by 愛爾蘭哲學家 艾德蒙.伯克 Edmund Burke
樂趣總是發生在行動機會與個人能力相當的狀況,如果網球雙方實力懸殊,那便產生不了樂趣,技術差的一方會感到焦慮、技術好的一方則感到無趣,樂趣總出現在無趣與焦慮之間。
絕大多數的最優體驗都發生在一連串有目標導向,而且規則清楚的活動上,而且從事這些活動時需要具備適當的技能,舉例:「籃球」需具備基本籃球技能、「閱讀」需具備識字能力。
競爭是一個快速培養複雜性的管道,但只有追求自我精益求精的比賽才能充滿樂趣,把贏得比賽當成唯一目標就不再好玩了。
挑戰也不僅限於競爭性或體能活動,藝術鑑賞家也會因為一張耐人尋味的畫作而感到充滿挑戰,甚至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討如何將生活上的瑣事轉換成對個人有意義的活動,並帶來最優體驗。
自評:作者這邊還沒提到如何「將生活上的瑣事轉換成對個人有意義的活動」,可能日後的章節會提到吧。
行動與意識的結合
當一個人面對的挑戰逼得他使出渾身解數時,他的注意力(精神能量)就會完全被這個活動吸引,整個人投入其中,不留下任何精神能量處理其他不相關的資訊,而因為完全投入,所有動作都是油然而生,人和事合而為一。
自評:這也對應上一點「行動機會與個人能力相當」,太簡單就不需要全神貫注,毫無成功機會也不會想全神貫注,只有這個行為「剛剛好」高我們的程度一點,有點難但是有機會成功,我們才有「全神貫注」的機會。
明確的目標及回饋(3、4點)
「目標明確而且有立即的回饋」是心流體驗中讓一個人全然投入的原因之一,例如:「籃球」就是將球投入籃框中,這一手出去就知道自己投得好不好。
即使是耗時長的活動,目標和回饋依舊十分重要,例如:「照顧果樹」就是讓果樹順利成長,而且看著自己呵護的植物成長便是強而有力的回饋。
藝術活動看似沒有明確的目標和回饋,但「目標和回饋」實際上是取決於自己,一位作曲家雖然知道自己要作曲,但他不知道最後會長怎樣、也沒有固定的標準來評價一顆音符的好壞,但作曲期間的回饋以及最後目標的好壞都取決於作曲家自己內化的標準,執行這類活動時,我們必須要清楚自己的目標、內化好壞之標準,才能夠擁有心流體驗,每個人都有自己在意、感到興趣的點,因此每個人重視的回饋當也各有不同。
自評:簡言之,就是執行活動時要清楚自己的目標和回饋的標準,就算旁人不懂也沒關係,自己懂就好。
其實我們追求的回饋,本身並不是這麼重要,「把球丟進去籃框了又如何?」,這些資訊真正的價值在於它們的象徵意義:我成功達到目標了,這樣的認知可以在我們的意識建立秩序、強化自我。
自評:雖然把球投進去了可能實際上什麼也不會發生,但我投進去了我就棒!
忘卻擔憂與挫折
「你的心中必須毫無雜念,將對手、時差、吃不慣的食物、睡不慣的床等各種個人問題,都屏除在意識外,就像它們從來不存在一樣。」
by 跨欄好手 愛德恩.摩西 Edwin Moses
心流體驗中最常被提及的一點,就是在當下可以忘卻生活中所有的不愉快,因為你必須全神貫注地對付手上的事,沒有任何多餘的心思去思考不相關的資訊。
日常生活中,精神熵會頻繁而且無法預期地出現,使我們的精神能量沒有辦法順利發揮,這就是為何心流體驗可以改善生活品質,因為這類活動要求明確清楚的秩序,完全容不下我們的意識有任何失序干擾。
自評:其實就是全神貫注的副產物。
掌控感的悖論
「我有一種幸福的感受,覺得在我的世界裡,自己就是主宰。」
by 西洋棋手
比賽、運動往往可以帶來樂趣,但當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少投進一球可能會影響一名球員的職業生涯,因此,心流體驗往往會牽涉到一種掌控感,更明白一點,不像現實生活中那種隨時會失去掌控感的擔心。
自評:我認為這也是為何工作很難有心流體驗,因為行為和薪水息息相關,我們很容易就會分神去擔心失敗的後果,進而無法達到全神貫注的狀態。
掌控感並不是指絕對事實上的掌控,而是指掌控的可能性,棋手可能會輸掉一盤棋,但至少信念上,完美是可及的、操之在己的,值得注意的是,帶來心流體驗的活動,都在引導著從事者發展足夠的技能,即使是攀岩、登頂這種危險的活動,都是在引導著攀岩者強化技能,讓失誤率趨近於零。
真正帶給人們樂趣的不單是掌控感,而是在困難中握有掌控權的感覺,如果我們不捨棄外在常規的保護,就無法感受握有掌控權的感覺,只有在無法預知結果的狀況下,憑藉自己的力量去影響結果,我們才會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握有主導權。
自評:這邊補充一個書上說的「賭博」,賭博時也可能會有心流體驗,我們旁人對賭博的理解就是「運氣」而已,但在牌桌上的賭客們,他們心裡都會有一種輸贏操之在己的感覺,自己的技巧也是影響牌局的一環,或許輸的時候會感嘆一下運氣,但他們也會反思是不是打牌時哪裡打錯了、預測時少算了什麼,這種對於命運的掌控感甚至可以追溯到占卜術,這也是賭博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消失的自我意識
「那是一種禪的感受,就像是在冥想一樣。你所有的精神意念全都集中到一點上。你可以用各種方式讓『自我』與登山這件事融合,卻不見得能奏效。然而一旦事情自然而然地發生時,『自我』就好像不存在一樣。有時候,不刻意去想或刻意去做才是最正確的方法。……事情就這麼發生了,你變得更專注了。」
by 登山者
當我們全神貫注時,除了其他生活中的雜訊外,還有一樣很重要的東西消失在我們的意識中,那就是「自我」,而拋下自我意識也是建立更強的自我概念的先決條件。
專注在自己身上這件事情消耗了我們大量的精神能量,它讓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斷感知到威脅,威脅一出,我們便要消耗精神判斷嚴重與否,並考慮接下來該如何面對,例如:走在街上,忽然有幾個人看著我竊笑,我們便會瞬間反應:「我很奇怪嗎?臉上沾到什麼嗎?」,但在心流體驗中,我們不會有餘力對「自己」緊迫盯人,唯一會帶來威脅的,就是我們手頭上這件事。
有些人會誤以為缺乏自我意識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放逐,但其實不然,「自我」在心流體驗中是主動積極的,就像鋼琴家必須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每個傳道耳朵的聲音,缺乏自我意識只是你的意識不再感覺到自我,我們失去的只是那些用來用來代表自己的訊息而已,唯有放下自我意識,一個人才可以超越自我,突破自己所設下的界線。
時間感的轉換
在心流體驗中,我們對時間的感受與實際量測出來的絕對關係並不大,除非你從事的活動需要準確估算時間(例如外科手術),但除此之外,心流活動大多不需要這樣的時間觀念。
自成目標的關鍵
最優體驗有個關鍵因素,那就是活動本身即是活動的目標,「自成目標」指的是一種自我滿足的活動,並不是期待能在外來獲得什麼,而是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獎勵。
我們做的事情很少單純是自成目標、或完全是外在導向,通常都是兩者的結合,例如為了高薪所以跑去當外科醫生,但執刀一陣後發現箇中樂趣。
自成目標的體驗,或說心流體驗,可以將我們的生活提昇一個境界,以參與取代疏離、以樂趣取代無趣,無助感變成掌控感,精神能量強固了自我,我們不再是為了外在目標而努力,當現有經驗就可以帶來無窮的回報,我們就不需要把希望都放在不可預知的未來了。
心流體驗的負面效應
「自由的代價是永遠處在警戒中。」
by 美國總統 傑佛遜
當一個人沉溺於某活動時,會對當中的掌控感產生依賴而無法關注其他活動,久而久之便對其產生依賴,最終喪失了自我的掌控,所有的心流活動都潛在這一種負面價值,它們可以藉由建立心靈秩序來改善經驗品質,同時也會引起上癮。
自評:《路辛的棋局》便是在說天才棋手用下棋逃避現實的故事,棋王保羅.墨菲和巴比.費雪也是對於下棋產生依賴,轉而離開「現實世界」。
心流體驗也並不絕對是「好的」,「犯罪」也可以是一種心流體驗,就像有些人不斷地偷竊,只是為了體驗偷竊的快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了對付這個問題,我們學會了游泳。」,在心流這件事情上,我們要學著判斷什麼是對我們有利、又有什麼是對我們有害的,前者盡量發揮、後者避而遠之,我們除了學習在每天的生活中獲得樂趣,更同時不剝奪他人獲得樂趣的機會,這才是最重要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