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一口氣把第三法則看完,只能說這本書寫得真的很好,都是能夠實踐的方法,其實我自己目前第一、第二法則還不算是用得挺好,但是第三法則內所提到的方法,對我來說是真的很受用。
這次用重點摘要的方式記錄,「覺得費力之前停手」也是本章重點,之前寫文停了幾天,可能也是每次花費的時間太多,導致行動的阻力變大,所以這次會簡短一些。
法則三:讓習慣輕而易舉
想養成一個習慣,大部分的人會著重於計畫,例如:何時去運動、哪幾天讀書等等,但實際上「行動」比「計畫」更重要,因為行動之後,才會知道哪邊需要改進。
自評:我自己目前也是「先動再說」,我一直在嘗試養成運動的習慣,除了買健身房會員以外,沒有其他特別計畫,想到就去運動,一陣子之後,發現自己運動的頻率偏低,幾經觀察後也找到了原因並修正,至於修正了什麼,後面的內容再提。
培養新習慣的關鍵並不在於時間,而是次數(重複執行),「長期增強作用」就是指大腦神經元因重複的行為模式而增強連結。
花多久建立一個新習慣(x)
花多少次建立一個新習慣(o)
大腦的原始設定:能量是珍貴的,人類的行動基本都遵守著「最小努力原則」,我們本能上會盡可能地減少能量消耗,越是費力的事情我們越要花更大的力氣去抵抗本能,當自制力這個HP消耗完畢之後,我們就會回歸順從本性的狀態,「讓行動輕而易舉」就是減少或避免HP的消耗,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有意願也會執行。
補述:並非提倡只做容易的事情,而是盡可能讓「長期行為」的行動比較不費力。
《關鍵評論網的摘錄》
重點一:環境設計(減法的加乘效用),減少環境的阻力
- 正例一:想養成睡前塗保養品的習慣,就把保養品放在最好拿的位置
- 正例二:想養成吃蔬菜的習慣,就把蔬菜放在冰箱的最外面
- 反例一:想避免自己沉迷電視,每次看完電視就把插頭拔掉(讓行動困難無比)
重點二:決定性瞬間
這邊說明一下什麼是「決定性瞬間」,假設我在思考午餐吃什麼,此刻的我有無數種選擇,但當我決定踏入義式餐廳的瞬間,我就只剩下這家餐廳的餐點可以選了,而這個收束的瞬間就是「決定性瞬間」,掌握一天的決定性瞬間至關重要,因為這個行為會決定你接下來做的事情,你控制了這個瞬間,就控制了你接下來的行為。
- 例一:當我回到家後,我需要決定是否換上運動服(決定性瞬間),如果換上了,我就會去健身房運動;如果沒有換上,我就會待在家裡
重點三:兩分鐘法則,新習慣的開始應該要花不到兩分鐘
其實我們一旦開始做事,通常都不會只做兩分鐘,這個「兩分鐘法則」最主要的目的是起頭,假設我想養成讀書的習慣,我就先不要去管一次讀的量,我就單純設定一次讀一頁即可,通常最差的狀況我也會讀一段才休息,最簡單的秘訣就是:「在覺得費力之前停止行為」,這樣就把自制力的消耗減到最低,延續新習慣。
重點就是要學會起頭的技巧,而不要妄想一開始就打造完美的習慣,新習慣的養成是要階段式地進行,這也符合「原子習慣」的含意,每天我都會超越昨天的自己1%。
- 例一:養成運動的習慣
- 階段一目標:換上運動服
- 階段二目標:隨地慢跑10分鐘
- 階段三目標:健身房運動10分鐘
- 階段四目標:每週一次健身房運動30分鐘
- 階段五目標:每週三次健身房運動1小時
重點四:承諾機制,在行動前就讓違背好習慣更花力氣
讓好習慣輕而易舉的同時,也讓違背這個好習慣更花力氣,簡單來說,只要讓好習慣不只是希望的結果,而是必然會發生的事實,就成功了!以下直接舉例:
- 例一:請服務生先把一半的餐點打包,一餐想多吃就必須要花力氣拆開外帶
- 例二:想開始練瑜珈,直接事先報名,要不參加就要花力氣去溝通
- 自己例子:先跟某人說我今天會寫一篇文章給你看,沒寫就要花時間去解釋
還有很多一次性的行動,可以幫助自己維持好習慣、遠離壞習慣,甚至單純提高生活品質,書裡面有舉幾個例子。:
- 例一:調降信用卡額度,避免過度消費
- 例二:把手機調靜音,避免過度分心
- 自己例子:調降信用卡額度、關閉小額付費等等
我自己很努力地在養成運動的習慣,經過幾次起頭後,我發現問題是「我會先回家,再決定要不要換運動服」,我很常在這個「決定性瞬間」就順從天性,所以我後來會在想運動的前一天晚上,把運動服放進我的背包裡,當天下班不回家,直接去健身房運動。
我把衣服放入背包,減少我回家更衣的麻煩,也直接跳過我容易發懶的瞬間,讓下班後的行動操控成我想要的必然的結果,真心有效!
【原子習慣文章列表】
0 Comments
4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