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來到最後一個法則了,下一篇講完進階策略就是最後一篇了吧,靠著這本書,雖然還是有不少地方還沒實踐,身份認同還沒決定好,也尚未全盤檢查自身習慣,不過利用裡面的一些技巧,甚至有一些方法是看書前就已經被我發掘的,我還是維持住了運動、閱讀和寫網誌的習慣。
給各位閱讀我網誌的朋友們,歡迎各位在我的噗浪或網誌底下留言,不管是發現那邊有錯誤、互相交流心得或是給些文筆上的建議都沒問題,對我來說與他人有了新互動也是「獎賞」之一阿!
法則四:讓獎賞令人滿足
當體驗令人滿足時,我們才比較有可能再次重複某個行為。
- 帶來「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
- 帶來「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
前三個法則:增加了「這一次」執行某行為的機率
第四個法則:增加了「下一次」重複某行為的機率
如果只使用了前面三個法則,可以確實增加我們「某一次」想執行的習慣,但是如果這個習慣執行後體驗不好,大腦沒有愉悅的感覺,那麼潛意識就不會幫助我們,畢竟大腦是很現實的。
這邊你可能會疑惑,有許多好習慣的成果都是一段時間才會發生,當下都只有疲憊或煩躁,這不就表示我們不適合好習慣嗎?沒錯,一般狀況就是如此,我們大腦的習慣依舊是舊時代的「立即回饋」,而不是現代的「延遲回饋」。
- 立即回饋:當下打獵就有肉可以吃、這邊睡覺可以馬上獲得安全的休息
- 延遲回饋:工作的薪水幾週後才發、儲蓄的成果需要時間去累積
當下「確定有」獎賞的行為,其價值比未來「可能有」獎賞來得高(By大腦),這同時也是一些壞習慣的由來,我們明知到抽煙容易罹癌、過度飲食容易肥胖,為何我們還是難以抗拒呢?因為壞習慣的後果被延遲,獎賞卻是立即的。
一個行為讓你得到愈多立即的愉悅,你應當愈強烈地質疑該行為是否與長期目標一致。
- 壞習慣的代價在未來
- 好習慣的代價在當下
因此,為了讓這些大腦難以接受的好習慣繼續維持,讓自身轉變為擅長「延遲滿足」的人,我們要讓這些好習慣也令人滿足,而且是「立即的滿足」。
不亂花錢很困難,因為做這件事情的當下你什麼都沒有得到,但是如果我們改個作法,開個帳戶給我們想要的東西,每次克制住慾望時,就多少錢到這個帳戶,因此我們不用等到真的買某樣東西時才能得到獎賞,而是當下就看得見不亂花錢的獎賞。
注意!獎賞不能違背身份認同,為了獲得健康的自己而去健身,我們選擇的獎賞就不能是吃冰淇淋,改成花錢按摩可能比較好(純舉例)。
習慣追蹤器
作者這邊一開始提到的是一個「迴紋針策略」,作法如下:「擺兩個空罐子在桌上,其中一個放入數個迴紋針,每執行一次某行為,就把迴紋針移動另一個空罐子。」,此方法讓我們的行為可以得到視覺上的測量,增添立即的滿足感。
「習慣追蹤器」故名思義就是用某個方法追蹤我們的習慣,用日曆或冊子記錄下每天是否有執行哪些好習慣,讓自己可以「看見」自己的成長,讓成長的愉悅感作為習慣的獎賞,支持我們繼續前進,「不要中斷記錄」也是一句強大的咒語,能夠證明自己連續運動幾年不中斷,就是「身份認同」的鐵證之一。
習慣追蹤器的好處
- 好處一:習慣追蹤、讓提示顯而易見(看見連續記錄就會記得要做)
- 好處二:習慣追蹤、讓習慣有吸引力(看見自己進步、當下的激勵使人振奮)
- 好處三:習慣追蹤、讓習慣令人滿足(最重要的一點,追蹤本身就是一種獎賞,完成事項提供滿足感,也讓我們把焦點放在過程)
- 小提醒:執行習慣後應立刻記下
可能遭遇的陷阱
- 陷阱一:意外
加班、身體不適、家裡出事、兔子咬斷電線,各種意外都會打斷我們的習慣,這是一定會發生的事情,重點是「千萬不要讓習慣中斷兩次」,中斷一次是意外,中斷兩次就是一錯再錯的開始。 - 陷阱二:不盡得、則不取
有時候想說只能「反正只能運動兩分鐘,就算了吧」,我們很容易只要不能做好,就乾脆直接放棄不做,這其實是個很大的陷阱,法則三有提到:「習慣的養成和頻率息息相關」,重點不是做一次的質,而是你是否有確實執行的量,就算只有伏地挺身五下也是運動,即使在狀況不好的那天只做一點,也勝過直接放棄。 - 陷阱三:追蹤所測量的東西不對
「當測量成了目標,就不再是個好的測量方式。」這個道理有在工作的人應該都很清楚,本來為了公司目標訂定了各種KPI,但通常最後都會本末倒置地只關注KPI,而不是本來的目標。測量只有在引導你、助你看清全局,而不是消耗你心神時才有用。如果在「量化成就」(體重、成績)上遭遇挫折,改關注「非量化成就」(精神狀況、知識)可能是個方法。
【原子習慣文章列表】
0 Comments
3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