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來得有些遲了,原因一為本週遇到一些突發事件需要優先處理,原因二為我希望讀完一章再寫心得,這樣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閱讀都會比較完整一些,之後應該也會變成一週一篇,因為本書一章的內容還挺多的,繼續努力阿!

本章的重點是「認識意識的運作方式」,在開始學習如何達到心流以前,我們要先瞭解意識的整體運作方法,才能夠往下繼續學習。

解析意識

「意識」其實也是生理作用下的產物,各種電流造成的結果,但卻又不完全受基因藍圖操控,就像「彼方的阿斯特拉」演出的一樣,即使是同樣基因的人,也會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軌跡而成為擁有不同意識的個體。

意識的功用:將外來與內在的資訊提供給個體,讓個體自行評估並作出反應,無意識的狀態下,個體還是能行動,但憑的只是本能反射,有意識的狀態才能評估自己的知覺,並做出適切的反應。

什麼叫做「有意識」?我們的意識活動,包括知覺、感覺、心思、意念正在發揮作用,而且我們可以引導他們的方向的時候,就能稱我們「有意識」。

作夢能夠稱為「有意識」嗎?作夢就是意識活動正常,但我們無法控制他們的方向,所以答案是否定的。
補充:清醒夢則是一種例外,嘗試作清醒夢就是試圖拓展意識,希望可以在意識中保持清醒地作夢。

 

「意識」也相當於一個人現實體驗的主觀感受,同一件事物被不同的個體觀察,就會因為意識的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現實,最大眾的例子就是半杯水,樂觀的人解讀為還有半杯水、悲觀的人就會解讀為剩下半杯水。

所有外在事物都有進入意識的潛力,但我們意識不但具有選擇性,還可以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加諸於事物上,一個人的「人生」實際就是「透過意識反映出來的所有事件」

 

意識中維持資訊秩序的力量稱為「意圖」,只要個體渴望某個東西,意識中就會形成意圖,意圖可以將我們的注意力導向特定事物。

「意圖」也是資訊的結合,內容取決於個人生理需求或內化的社會目標,也可稱意圖為「直覺、需求、驅動力、慾望」等等,但更中立的說法:描述「他想做某件事」這事實。

  • 舉例:肚子餓→產生找食物吃的意圖
  • 補充:上面的例子可能有些人會理解為單純的「順從生理」,但實際上可能依據個人目的而產生不同行動,例如:減肥、宗教、省錢等目的而選擇不吃東西,甚至絕食抗議赴死就是意圖勝過基因指令的例子之一。

意識的極限

神經系統並不是沒限度的,特定時間內能處理的事情就這麼多了,現有科學推測如下:

  • 同一個時間處理的資料量:7位元(一組位元轉到另一組位元所需時間為1/18秒)
  • 一秒內處理:126位元
  • 一分內處理:7560位元
  • 一時內處理:50萬位元
  • 理解一個人說的話:每秒要處理40位元
    補充:所以理論上可以同時聽三個人說話,但前提是沒有其他想法或資訊進入意識

其實上面那些資訊知道了也沒什麼用,因為重點就只有一個:神經系統處理是有極限的,甚至以此類推,我們人一生能處理的資訊就是有限的,因此如何篩選進入意識的資訊就至關重要,事實上,這決定了我們的生命內容與品質


精神能量

資訊進入大腦有兩種管道:

  1. 個體刻意集中注意力
  2. 生物或社會指示(紅色標誌或外觀危險的物品會被優先注意)
  • 舉例:(以下行為必須在幾秒內處理完畢)
    1. 看到一台忽左忽右的車(進入意識)
    2. 被拿去歸類(沒經驗駕駛?酒駕?)
    3. 評估行動

我們的注意力在百萬位元的資訊中,篩選了值得關切的,接著從記憶中取出相關參考資料,評估情勢,做出決定。

注意!以上程序還是必須仰賴大腦有限的處理能力,必須要停下正在執行的事,才能夠轉換去處理其他事情,有些人知道如何有效運用這些有限資源,懂得掌控意識的人,必具備有隨時可以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追尋的目標中全神貫注,不被分心。

注意力=精神能量,我們如何使用注意力,創造了獨特的自己。


進入自我

那個理應掌控意識的「我」在哪?「我」其實就是意志的一部份。

自我和一般資訊不同,自我包含了每一件進到意識的資訊,更重要的是,「自我」代表了我們建立起來的「目標層級」

  • 注意力(精神能量) → 受自我的支配
  • 自我 → 意識內容和目標的總和,其反映了注意力支配的結果

以上因果關係看似產生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境,但實際上意識並非線性系統,而是互有因果關係的,以下舉例:

  1. 小孩偶然注意到美麗的海洋,美麗的海洋進入了意識(注意力塑造自我)
  2. 建立目標架構,小孩想成為海洋學者
  3. 開始特別挑選海洋相關書籍閱讀(自我主導注意力)
  4. 以上就是一次「因果循環」

精神失序(精神熵)

「精神失序」的意思是:進到意識的資料與現有的意圖衝突,或會讓我們無法實現意圖,「精神失序」是對意識造成負面影響的一大主力,痛苦、害怕、憤怒、恐懼和嫉妒等等都是,簡而言之,就是迫使我們把注意力用到不是目標的事物上的狀況。

「精神失序」基本模式:外來資訊與個人意識中的目標出現衝突,依目標重要性和外來威脅嚴重性,挪用部分注意力去應付這個危險。

長期處於「精神失序」的狀況,會讓自我變得軟弱,無法支配注意力,也就沒有追求目標可言。

外來資訊剛進入意識時,純粹是一項資訊,不帶正負面,是自我將資訊依個人利害加以詮釋後,才賦予它好壞評價,一個新資訊不是讓我們激動地面對威脅,就是讓我們的目標更加明確,也願意付出更多精神能量。


意識秩序:心流(精神負熵)

精神熵的相反 → 最優體驗(心流)

心流:所有精神能量都在掌控之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讓意識更有秩序

處於最優體驗的人,會感到和意識目標一致的資訊不斷進到意識裡,精神能量也會源源不絕,沒有任何需要擔心的事情,也沒理由懷疑自己做得是否恰當。如果真的停下來看看自己的狀況,得到的證據會是鼓舞人心的「你做得很好」。這樣的正面回饋可以讓「自我」更加茁壯,於是有了更多注意力可以投注在內在與外在環境。

在工作上有人達到心流狀態,努力超越自己,他甚至不需要外在的獎勵或稱讚,光是「知道自己擁有這樣的能力」就滿足了。

擁有心流體驗可以讓一個人發展出更剛強、有自信的自我,因為他們能比較順利地將精神能量用在他們選擇追求的目標上。


自我複雜性與成長

經歷心流之後,自我會變得比過去複雜,這種自我漸趨複雜的狀況稱為「成長」
備註:這邊的「複雜性」指的是個人意識中的資訊「特化」和「整合」的程度

複雜是「特化」「整合」兩大心理程序所造成的

  • 特化:個體發展出獨特性,把自我與其他人區隔開來
  • 整合:個體超越自我觀念與實質,與他人連結的作用
  • 只特化不整合:很高的個人成就,卻陷入過度自我中心的風險
  • 只整合不特化: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安全感,卻缺乏了個人的自主性
  • 除去其他雜念與動機,單單為了做一件事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複雜性